人物传记
夏花女士,现任文怡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怡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被福布斯评为“最具影响力企业家”。26年来,她始终以匠心打造民族文化,致力于中国时尚态度的全球引领,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呈现中国的民族品牌和传统手工艺。她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山区数万绣娘脱贫致富。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文怡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夏花获得了一份“最高荣誉”——一封来自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的感谢信。“在保障医疗物资供应的战斗中,贵公司识大体、顾大局,保质保量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调拨任务,满足了国家疫情防控的需要。”感谢信中提到,疫情期间,文怡完成国家调拨的国家标准医用防护服15万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段时间,我经历了创业26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焦虑和疲惫。”回忆起这一个月文人的努力,夏花非常感慨。
怀着坚守岗位的心
实现防护服项目转化为生产和产能扩张
“往年,春节是现金流恢复最好的时候。但是由于今年的疫情,我们的现金流几乎完全断了,几乎所有的生意都关门了。”夏花说,“春节过后,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响应国家号召,改用防护服,唯一的资金必须马上投入,改造生产线。但当时公司几乎负债累累,所以很艰难。”
尽管困难重重,夏花作为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带领文怡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方面紧急联系应急物资,开通绿色通道调运物资,筹集120万元医疗物资,捐赠武汉、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生产优势,迅速投入R&D和隔离衣及防护服的生产。
2月2日起,文怡集团决定转产扩能,通过文怡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效配置生产资源。\”但是因为这是快速的生产变化,工艺的调整是一个大麻烦.\”夏花说,“我们最初从事的是服装生产,采用的是大型生产线工艺。一批布料一裁好,所有工人就可以马上开始缝纫。而防护服和隔离衣采用的是小生产线工艺,在试产阶段,每道工序都有可能随时停止,原料短缺更是雪上加霜。”
支援前线刻不容缓。夏花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员工动员设备人员,一周内开始试生产;短短10个日夜,改造了6条生产线,建立了10万级净化车间;2月20日,新型防护服生产线正式投产。
“自从我们决定改变生产和扩大产能以来,我们在19个昼夜内建立了一个新的企业。从净化生产、洁净分层到密封包装、消毒灭菌,每一个环节都是新的,从生产车间到一台小机器。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夏花说:
“在这么困难的时期,大部分员工都能往前走,这让我很感动。有一天,20多个同事不睡觉不吃饭连续工作了26个小时。这些经历让我们终生难忘。”看着满载着防护服、隔离袍等防疫物资的卡车缓缓驶出厂区,背后是所有文人墨客心中所印下的“疫情就是命令”的责任感。
2月20日,文怡如期完成生产转产,正式开始生产隔离袍和防护服,支援全国的战争和防疫事业。在谈到疫情后的生产规划时,夏花说:“让一部分员工回到原来的岗位,而一些相对专业的员工,我们希望根据国家的需要继续这项工作。”
有一颗害怕生活的心
做好每一个产品
“疫情的暂停键让一切都慢了下来,不仅是时间,还有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这是文怡微信官方账号新品发布帖中的广告文案。和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文怡集团的发展步伐陷入停顿。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面临巨大压力,我们团队也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线上销售。企业面临生死考验,希望文人能渡过这一难关。”虽然在夏华口中,企业面临重重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做好每一件产品”的信念就此湮灭。
即使在疫情期间,夏花对追求高质量产品的痴迷也从未消除。压条是防护服生产的核心环节之一。一件防护服的分层长度约为10米。这个过程需要工人熟练操作压胶机,快速封住防护服的针孔和脚,保证防护服的隔离性和光滑性。“一个熟练的压条工每天能压制200件防护服。这个过程可以保证防护服上每一个有针孔的地方都能被封住,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夏花对产品细节的严格要求成为人们抗击疫情的最大保障。
事实上,这并不是文怡集团第一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就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文怡集团用了200多天的时间,制造了多达10场群众游行的服装。2009年,文怡集团承担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时背景表演区6场阅兵、10万人服装的设计制作。从投标到交付只用了50多天。
“每一项国家重大工程,每一件衣服的背后,都承载着所有文人的活力和力量。”夏花表示,文怡生产的防疫材料获得了CE认证和FDA认证。
从1994年创立文怡集团到26年后的今天,夏花已将文怡打造成服装产业链上的集团企业。旗下拥有五大国际高端男装品牌和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知名社会影响力平台文怡中国手工坊,帮助和带领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山区绣娘走出大山,走上世界舞台。
“我们坚持对散落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艺术进行发现、整理、创新和应用,文怡中国手工艺坊是一个传承和赋能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和东方审美文化的平台。希望用公益和商业的方式,改变山区千千万万匠人的命运。”
据了解,文怡中国手工坊现已建立了完整开放的在线数据库系统,收录了5000多种中国民族图案,展示了13000多位绣娘及其技艺。
“在线上,全球设计师和合作者可以在这里参与‘中国创意,全球设计’的活动;线下,我们为秀娘建立了16个村落博物馆和数百个‘梦绣工坊’,打造了十余场深入原生态村落的‘梦绣之旅’。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同时让深山里的手艺人不离开家乡,背娃娃,绣花,养活自己,养家糊口。”夏花说。
多年来,文怡集团建立了“图案数据库”,与全球设计师共享,设计出具有中国元素的时尚爆款;发现一批手艺人并精心培养,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模式,让当地手艺人脱贫;以培训为入口,以订单为核心,以村作坊、村博物馆为支撑,以“社交媒体+文化体验游”为传播渠道,以“深山市场”为销售出口的文怡文化扶贫新模式。
拥有一颗乐观创新的心
给消费者送去暖流
全国疫情爆发至今已过去三个月,大部分企业仍无法正常复工,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文怡也不例外,面临现金流急剧收缩、难以支付工资、线下门店被迫关闭等问题。
“企业每一次面临疫情的冲击,都是最有可能创造奇迹的时候。”夏花说,“在2003年非典期间,我们的产品在仓库里呆了整整一季,没有去柜台。当时我和高管团队带着口罩坐在地板上讨论,有没有可能不经过商场把衣服端到端卖给消费者?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探索出了文怡时尚管家服务模式。”十七年过去了,如今文怡时尚管家团队一年365天为用户和全家人提供穿衣服务,品牌会员超过100万。“在这样的机会下,我真的把一件衣服变成了服务。所以无常和变化都是颠覆的模式,也是颠覆自己的最好时机。”
对于夏花来说,这16年的时间线,不仅仅是为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绣娘,更是为了她重新定义商业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高度。这个高度也促使她为文怡集团的后期发展做了一个重要的推广方向,那就是倡导“心”零售:在消费者和文怡品牌之间创造“心”流和暖流。
事实上,在2000年,当文怡集团的发展势头正在好转时,夏花已经非常坚定地在企业内部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零售品牌活动,拒绝了高管们一致同意的通过砸钱打广告来推广的方式。
结果,多家广告公司提供的方案最终在夏花的坚持下泡汤。本来内部员工以为品牌推广的预算省了,但是2000年情人节那天早上,夏花亲自带头联系了3万多客户,给他们送了一束情人节鲜花和一份粉色礼物。
“很多收到礼物的客户都很震惊,在办公室都不敢打开。他们只好躲在浴室里,打开一张粉红色的卡片,上面写着:永恒的爱人——伊万。”夏花仍然记得那次冒险的“创造性”。“我相信,在那一刻,文怡的顾客会迅速在大脑中搜索,认为他们在一家品牌店里买了一套西装。那一天,文怡的电话响个不停,很多人打电话给我们讲述他们‘震惊’的故事,他们最后都说:以后我只穿文怡了。”
很多人认为顾客的手往往是离钱包最近的地方,但夏花一直认为,人的心才是离钱包最近的地方。
无论是用“心”做品牌营销,还是用“手”创造企业的温度;无论文怡今天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在夏花眼里,在通往感情的路上,理解比爱情更重要。
图为文怡集团旗下凯文·凯利品牌专卖店展示。(资料图片)
图为在文怡集团压胶车间,工人正在用胶水给防护服封口。(资料图片)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熊王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qixiong.com/2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