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曼是一个女装品牌,借着互联网零售的东风成长起来,获得了2013年天猫双11的女装销售冠军。当日,因曼销售额达到1.26亿元,天猫的GMV(交易总额)只有350亿元。当晚,因曼创始人方建华与马云、阿里巴巴掌舵人张勇(逍遥子)连线,共同见证了这个数字的上升。次年,因曼作为女装品牌的唯一代表案例,被写入阿里巴巴IPO的招股书。
时隔八年多,2022年618前夕,方建华发了一篇文章——《今年的618是“平躺”不玩了》。他呼吁平台或品牌抛弃层层推广套路,不要再盯着GMV了。屡创新高的数字背后,是越来越高的退货率,疲惫的商家和消费者,以及疫情下本已艰难的经营环境。
过去十几年,女子赛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电商平台角力的战场,也曾是互联网品牌的沃土。在电商直播时代,女装托起了维雅和雪梨原本的野心。时代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因曼和其他很多“淘品牌”一样,曾经站在风口浪尖,但同时也面临着后来者的追赶和超越。
现在,方建华不想成为第一个。他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在场上不被挤出局,同时还能保持live high的特点。
以下是他的叙述-
文|曹默涵
编辑|赵磊
操作|画萤火虫
“躺平”的618,艰难的生存账
文章发表的时候,我们都在等待疫情结束。实在没办法。
每天醒来,什么都不做,就是七八十万的成本,线下直营店的租金,员工的工资,库存和仓储的成本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要付出。
当时上海的生产生活秩序还没有恢复,我们在那里的门店还在煎熬。全国各地100多家线下门店倒闭,那些两个多月不关门的门店销售额为零,积累了大量库存。网上销售也有很多城市无法发货。仅上海的销售额就占因曼整个在线市场的10%。
这种情况下,618来了。
客观环境摆在那里:疫情持续太久,大家的收入都有些受到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和能力都在下降。即使花钱,也是着眼于刚性需求。如果不是刚性的,就不想买。毕竟出门机会少,社交场合和需求也少。可以先把衣柜里的衣服翻出来,慢慢穿。
为了刺激消费,平台拿出了史上最大的促销方案。比如天猫发的平台券,支持跨店优惠300-50,双11就没那么给力。但是说到品牌,平台在反垄断之后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投入在缩水。你会看到从去年的双11到今年的618,无论天猫、JD.COM还是唯品会,基本上都不怎么做广告了,对品牌的补贴也不如以前了。其实推广的成本都是我们自己承担的,也就意味着参与推广的利润会被进一步压缩。
目前服装行业还有一个“毒瘤”,各大平台退货率都很高。有的平台退款退货比例已经达到60%,也就是说100件衣服只有40件能收到钱。这和跨店满减有关系。消费者为了补单,可能随便买了一件衣服,然后退货,这可能和你品牌的质量和版本无关。虽然因曼整体GMV比去年增长了30%,但是考虑到退货和退款,最后只剩下几个点了。
这些叠加在一起,给人平躺的感觉。但是到了618,我就觉得不能再平躺了,不能浪费每一次危机。但是,有一点是“平”。我跟我们运营团队说,不要搞那么多营销游戏,所有折扣都要简单。每件衣服会直接掉多少,一目了然。
前几年大促的时候,有很多公式,比如盖楼,招人,积分兑换。大家纷纷效仿,因曼也这么做了,但至少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无法理解。今年消费这么疲软,再这样下去,甚至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现在618结束了。今年的竞争并不激烈。说白了,这两年很多商家日子不好过,很多品牌可能已经撑不下去了。我们在线上保持了增长,和我的预期差不多。但是线下真的比我想象的差,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因曼商品在春夏的销售率不到60%。有些春天的新品只能在秋天卖,有些滞销的衣服要找一些网上的专家来卖。
去年双11,大家看到李佳琪一夜之间销售了106亿,但这并不代表整个电商行业的繁荣,因为原来在品牌和平台自己的直播间里的销售额都转嫁给了李佳琪。你只是看到了头部主播的销量有多大,但他们并没有把整个盘子做大,只是重新分配了盘子里的资源。
到了今年618,平台没有以前那么强调GMV了,尤其是天猫,没有销售数据,排名也没了。这也是我最期待看到的变化。平台曾经和GMV竞争,这是江湖地位的象征,但是你要知道,最后竞争的是用户评价,体验,客单价,退货率,这些会让电商越来越健康,而不是一味的冲销量,最后可能会一无所获。
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消费者对大促的依赖越来越弱。我自己从来没有在618或者双11买过东西,物流压力大到平时都喜欢买。今年因为疫情和物流不畅,线下解决了部分需求。只在网上买了一件衬衫和一套切菜神器。消费者变得理性,平台也变得理性。比如现在推广到晚上8点开始。以前人们总是要熬到12点才能抢到货。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现象。
作为商家,还是希望不要让大促成为常态销售,不要大促前卖不出去,挤在大促里出货,每天的销量要稳定,才能代表一个品牌的真实水平。我觉得大促的效果可能会一年比一年弱,会继续下滑。这是我个人的判断。当然,我们也是生活在平台上才能发展,还是要跟着平台的节奏走,不然你就没饭吃了。
从野蛮生长到痛苦转型
因曼拿到了互联网平台的红利,成立于2008年,是最早的网络零售服装品牌。2010年,我们刚上双11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系统崩溃,卖了一万多单。当时只要顾客群起投诉,因曼旗舰店就被扣分,分分钟关门。当时的折扣是全场五折,商家毛利也很低。每个人都聚集了他们所有的力量,只想攻击GMV,我们也不例外。
因曼2013年双11单日销售额1.2亿,夺得当年女装销售冠军,一战成名..但是我们准备了4亿多的股票,现金流压力非常大。赢得第一名是要付出代价的。那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品牌,只看到号码和冠军,但实际上我们牺牲了利润。
我不认为这是因曼的辉煌时刻。有成果的成就感固然好,但也不要太激动,因为下一个挑战马上就要来了。其实之后平台流量红利触及天花板,我们不得不发展线下。
早在2011年,因曼就开设了20家线下门店,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开业一年后,我们又悄悄关闭了这些店。2015年,我们卷土重来,大家都不看好。当时一个同行创始人还跟我打赌,线下肯定不做,但我当时坚持,品牌一定要下线,不下线是早死晚死的事。
我们转型线下之路一开始非常艰难,线上和线下完全是两个体系。
线上没有空的概念。一个店面可以装一万件衣服,但是线下,你的店面大小和位置决定了你的租金,你的商品可以被消费者试穿和触摸。它陈列得很精致。所以线下更注重系列和搭配,以及视觉形象包装,线上更注重单品能否成为爆款。
我们线上品牌的优势是性价比。很多传统品牌和国际品牌还没有进入电商市场,不像现在。然后我们刚做线下的时候也用线上那一套东西,但是很快发现卖的衣服数量比传统线下女装品牌多,但是销量没法和别人比,客单价和合力相差甚远。消费者来找我们,可能自己买两件,别人买四件,薄利多销的路子走不通。
所以后来还是要走品牌化的道路,把因曼从原来的线上品牌转型为棉麻女装品牌,注重穿着的舒适性。我不认为Zara、HM等快时尚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因曼一直遵循棉麻风格,我们未来想做这种风格的天花板,而不是Zara或优衣库。定位不一样。
我们团队曾经跟我说过要做n风格和n系列,最后被我拒绝了。我不是不允许试错。有时候我会让他们尝试一两个系列,当他们碰壁的时候,他们会回来,对我们自己的风格更加坚定。
比如更年轻。因曼的定位是25到35岁的女性,但团队成员认为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年轻,他们希望成为18到25岁的人。我当时也让他们尝试过,但是他们做完之后发现年轻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不买,反而会削弱我们主力年龄段的原始消费者。
因为18-25岁的人大多在读大学或者刚出校门,这个年龄段的未婚女青年更在乎美观而不是舒适。他们不太在乎质量,而看重某种风格。另一方面,因曼专注于舒适的棉麻面料。其实结婚有了孩子之后才会更加注重面料的舒适性,这需要线下更好的体验。所以我们线下和线上什么都卖,但是线上会有更多款式。线下的衣服质量会更高。
因曼无法覆盖全国所有女性消费者。比如北方市场在因曼还是空白。南北方的季节和气温不同,消费者的穿衣习惯和喜好也有很大差异。
有一次去东北出差。当时逛了两三家店,货完全不对。像衬衫这样完全不适合在北方销售的商品,却在北方销售。虽然衬衫是因曼最畅销的品类,但北方人冬天很少穿衬衫,大多只穿一件打底衫和一件毛衣,外面一件大羽绒服就够了。当他们在有暖气的房间里时,他们可以直接脱掉外套。
我给自己设定的KPI是每年线下走访100家因曼门店。你只需要自己去感受,这样你所有的决定就不会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了。
第二是渠道,怎么才能多铺店?我们采用的模式是,你不用订货,是我品牌的货,我把货分发给你,没卖完就退给我,减轻加盟商的库存压力,打破原有的传统订货模式。很多加盟商本来订了很多货,明显是赚钱的,最后赚了很多库存,这就需要很高的利润,但是我们的利润没有那么高。
所以我对加盟商有一个要求,至少是80后、90后,相对来说更适合我们的新业态、新零售玩法,没有固有思维,更爱学习。我们会帮助加盟商设置店铺位置,包括如何点亮一个店铺,如何移线,如何陈列,还有很多讲究,保证品牌只有一种风格。
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真的很痛苦,但是你得找到新的方式。我不太喜欢“内卷”这个词。我随时都有机会复生。现在不是什么时候?只是最后我们会看你是被别人卷走了,还是被别人卷走了,看谁在裸泳,谁还在沙滩上。事实上,与因曼同时期疯狂成长的“淘品牌”中,超过90%现在已经死了。如果只是躺在风口上吃分红,早晚会倒下来。
活得久比做第一重要
2020年初疫情爆发,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生活、工作、精神状态和企业管理模式。具体到服装行业,整个供应链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今年以来,棉花和羽绒原料的价格都上涨了。比如棉花,一下子涨了20%。另外,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可用的工人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企业的效率就很重要了。如果不想把压力以涨价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就要做一些精细化的管理来应对成本的上涨。
从国际到国内,疫情、战争、贸易冲突,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越是这个时候,经营者越应该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疫情中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是最重要的。最起码账户里的钱应该能负担所有员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资。半年是最低要求。不能马上产生销售的投资要马上砍掉。比如我们之前做了很多无效的销售渠道,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及时砍掉,专注于主渠道。
因曼目前的销售额,按照线上线下分,大概是60%到40%。如果没有疫情,现在应该可以五五分成了。线上渠道中,天猫和淘宝占30%,Tik Tok占20%,是我们的主要渠道,Tik Tok的增长势头更猛。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流量很大的地方,潜在的消费者聚集在这里,但是它的生态和天猫相比也是不稳定的。
今天Tik Tok的电子商务生态意味着某种野蛮生长。它每秒都在计算你的流量转化,肯定每个商家都想抢流量。但我们观察到,在内容和直播上,要做到人、货、场的高度匹配,并不容易。商家在里面赚不了多少钱,都以投资为主。有可能你投入流量也上不去,但是有些内容好的人不投入也能做的很好,所以你要学习。
我很久以前就说过,“你不懂的东西最终会毁了你。”你为什么受苦?你就是不懂,那就继续学。但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这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所以我只做衣服,而且只做女装,别的什么都不做。我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做女装。
我们也准备了男装,但最后都放弃了。当时团队做了一些布局,我觉得一点都不好。面料,图案,工艺都达不到我的要求,不好看。我觉得以我的知识和现在团队的基因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女装和男装的供应链体系和版型完全不同,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品类。我基本看不到男装和女装做得好的公司,世界上也几乎没有这样的案例。比如优衣库的特点就是做基础款,不偏向任何性别。童装,男装,女装都可以做,没有年龄差,因为都是基础款。
例如,我们没有与维雅或李佳琪合作,大主播完全是价格驱动的。很多商家可能自己的旗舰店不打折,但是到了大主播那里,可能要降价,主播会要求比旗舰店更低的价格。这种情况下,你这个品牌的用户可能会直接去他们的直播间。他信任的是大主播,而不是品牌。
每个品牌在每个发展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理念和定位。如果你是一个新兴品牌,在李佳琪和维亚播出一个节目,突然打开知名度,肯定是有帮助的。但如果你是知名品牌,降价是杀鸡取卵,但对整个品牌是一种伤害。
回顾我作为因曼的十年,我有许多遗憾。原来我们做了很多品牌,10多个,后来砍掉了,感觉控制不住,前后交了几个亿的学费。
被砍掉的牌子肯定是我的问题。团队的精力不够,我的也不够。我们缺的不是资本,而是能力,团队能力,组织能力。现在我们集团大概有一千多员工,就专心做好现有的品牌就好了。
前两次IPO冲击都搁置了,其实还在积极备案,未来也有上市的打算。但这个过程不是我能控制的。我要把公司经营好,外部环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2015年,我们喊出了“千城千店”的口号,5年内在1000个城市开10000家因曼店。其实没我想的那么快。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500多家店。后来,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慢慢来,开100我们就做好100。
今年这么难,因曼还是要线下开100家店,公司拿出1500万现金补贴进去。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平躺的,确实有很多品牌关闭线下门店,很多购物中心也看不下去了,只能减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过去,依靠我们的品牌影响力,我们可能无法进入城市一些繁华地区的购物中心或获得最好的铺位,但这一次有可能。
还是那个观点,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前段时间因为各种限制,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情况好转了,我也不能躺平了,不能再等了,还是要主动。
这篇文章是《每日人物》的原创。
侵权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熊王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qixiong.com/2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