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加盟费多少(化妆品加盟哪个品牌比较好)

达芙妮加盟费多少(化妆品加盟哪个品牌比较好)插图拆除商业难题,享受新的商业知识

尖锐的时代/想法/故事/公司/公司。

锐评:销量上不去,导致库存积压。达芙妮销量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库存清理。于是进入产销不平衡的恶性循环,为什么?

↑↑点击收听此音频↑↑

文/邓讲述/张斌

1988年,张文一来到福建莆田设厂。和大多数奔向大陆的台商一样,她无法承受台湾省工资和土地成本的沉重压力,把生产线搬到了大陆。达芙妮出生于1990年。

早些年,达芙妮虽然是个品牌,但做的是“批发”生意——卖鞋给代理商。这种模式有两个难点:

第一,随着品牌女鞋的不断出现,代理商逐渐倾向于选择利润最大空的产品进行销售,所以品牌商往往会被代理商“背叛”;

第二,销售主导权在代理商手里,品牌无法接触到终端客户,无法了解市场需求,所以会承担很高的库存风险。

1999年,达芙妮就遇到了这样的渠道危机。为了让达芙妮起死回生,刚刚接过接力棒的陈英杰勇敢地做出了改变,改变了品牌logo和店面装修风格,着手打造自营店网络,经营范围也从商场专柜扩展到了街边店。

团队设计是基于“基本模型”,共同的模具,和满足差异的小变化。这种想法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与百丽不同,达芙妮避开中高端路线,专注大众平价策略。达芙妮女鞋均价200 ~ 300元,几乎不到百丽的一半;百丽主要去商场、购物中心,达芙妮多采用街边店模式。

陈英杰允许不同功能的专卖店相互合作,一方面保证新品销售,另一方面清理库存,减少库存压力,保证资金回笼。

全新的商业模式让达芙妮迅速开花结果。

自2003年以来,达芙妮一直以每年在内地开设150家专卖店的速度全面扩张,在二三线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这些市场成为达芙妮的重要利润来源,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广阔的内陆腹地是达芙妮最好的避风港。

在北京通州的新华街上,达芙妮的店就在肯德基和必胜客旁边。路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必胜客的服务员会拿着电话单去隔壁的达芙妮,在等待的时候,原本去必胜客的客人多买了一双鞋。

市场红利让达芙妮尝到了甜头。为了全面占领市场,达芙妮开始大规模开店。2012年高峰期,达芙妮门店总数达到6881家。

一路“开疆拓土”也一路埋下了隐患。达芙妮的泥潭不是一步到位的错误,而是长期积累的病灶。

病变之一:加入的痛苦

达芙妮的第一代领导人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分配系统。

在达芙妮,销售渠道形式多样,有直营店、加盟店、代销合资、自营代理等。各种各样的商店变得越来越难管理。达芙妮想调整策略,增加直营店的比例。

原来达芙妮和加盟商的合同是三年签一次。2011年,达芙妮开始单方面拒绝与加盟商续约,并试图以低价策略迫使加盟商撤退,饱受诟病。虽然达芙妮一直强调自己过去从未加盟过,但加盟店比例持续萎缩是事实。

——2012年,达芙妮全年关闭113家加盟店;2013年,达芙妮减少114家加盟店,增加64家直营店;2014年,达芙妮关闭174家加盟店,开设257家直营店;截至2015年6月底,达芙妮拥有的6221个核心品牌销售网点中,加盟店只有590家,占比不到10%,而达芙妮初创时期,加盟店占比在80%左右。

达芙妮对于大规模关闭加盟店有自己的立场和理由:

第一,统一渠道,提高管理效率。达芙妮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达芙妮品牌商会不断调整商品,但加盟商会以什么商品好卖为出发点,阻碍了品牌调整的推进。

第二,避免加盟商过于强势,对品牌商形成制衡。比如家电品牌被渠道商国美、苏宁绑架;体育用品品牌李宁的渠道体系被几家大型体育用品代理商控制,限制了其在渠道管控上的话语权,导致李宁公司花费18亿元支付渠道库存。

第三,去中间层获取更大的经营利润。一般来说,时尚品牌都有多层次的销售链。首先工厂去找品牌,然后品牌去找大经销商,最后经销商去找零售商,零售商去找消费者。如果品牌直接控制,会减少流通环节,除了降低成本,执行效率会更高。

就企业发展而言,特许经营和直销模式都有各自的适应阶段。特许经营更适合品牌初创期,直销更适合品牌成熟期。加盟模式的缺点是,一方面会增加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加盟商更注重短期利益,而品牌更注重长期利益,两者往往会发生冲突。

达芙妮关闭加盟店的决定没有错。品牌最终都会选择直营模式,因为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去特许经营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渠道控制能力都是相当大的考验。如何处理好与加盟商的关系,保证他们的利益,是另一个大问题。此时达芙妮已经失控了。

几年来,加盟商一直对达芙妮过河拆桥感到愤怒。2016年达芙妮春季订货会,加盟商的集体抗议彻底偷走了新品。他们都指控达芙妮“多项罪名”,如滥收加盟费、与加盟商消化库存产品、以低于加盟商的价格销售商品等。他们直言达芙妮的不公平待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达芙妮也无法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

达芙妮回应称,这只是“部分加盟商反映的个别问题”,并强调经过达芙妮高层的沟通协调,大部分加盟商已经理解并完成了下一季的订单。

但事实上,这是达芙妮与加盟商的第n次交锋。一场闹剧让达芙妮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第二个焦点:高库存压力

本来达芙妮讲的是自己的物流体系和补货能力,但是供大于求的困境很快掩盖了物流的优势。

2009年,达芙妮的库存周转期一度达到180天。当时合理的周期一般是120~160天,2015年库存周转期甚至达到了218天。也就是说,不包括设计制作时间,一双鞋从入库到销售一空,达芙妮需要半年时间。

随着生产的扩大,人工成本逐渐增加。

2012年前后,国内几乎所有服装企业都遭遇了“中年危机”:品牌老化,产品不够时尚,订单会议模式导致库存积压,人工、物业、流通成本上升,受到电商冲击。

达芙妮也一样,品类单一。在新的消费升级形势下,是时候把原来的设计开发成本还回来了。

新达芙妮女鞋价格一般在100-400元之间。在年轻消费者看来,同样的价格,网购可以买到设计更独特、质量更好的鞋子。在三四线以下市场,消费者往往会觉得达芙妮的定价偏高,百元不到一双的品牌比比皆是。

安踏的掌舵人丁世忠曾经说过,“贵的东西好做,便宜的东西好做,便宜的好东西难做。”

达芙妮看似走了一条大众化路线的捷径,实际上她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而且没有走好。

没有价格优势,只能控制成本。达芙妮女鞋采用PU(人造革)材质,坚硬易穿脚。而且达芙妮这样的老牌鞋企,体量很大,历史包袱很重。新产品通常会提前一年设计出来。设计师只是对老款进行微调,或者模仿大品牌,做稍微大一点的改动,这些都需要层层沟通。

这就造成了达芙妮的产品风格更新慢,再加上产品质量不高,逐渐脱离了消费者的审美。很多95后消费者表示:刚开始还可以,时间长了就觉得质量不好,鞋子也丑。

销量上不去,导致库存积压。达芙妮销量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库存清理。于是进入产销不平衡的恶性循环,为什么?

根植于达芙妮的促销方式,服装企业往往选择线上渠道快速批量处理库存,比如唯品会。因为线上线下清仓完全是两码事——打折会损害品牌价值,很多品牌往往会销毁或削减库存,阻止其进入市场。但达芙妮在门店长期打折促销,进一步拉低了达芙妮的品牌形象。

相信很多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达芙妮的店里,音乐夹杂着高音喇叭的声音,店内的人笼罩在喊叫声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商品“跳价”销售的错觉,你甚至会忘记那是达芙妮。至于混在库存货里的新产品,除了折扣没那么大,你几乎找不到什么区别。

门店销售库存必然会挤压新品的销量空,新品之后再换库存。

回顾达芙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达芙妮近30年来一直坚持以销售为导向,一次次陷入库存无限循环。

第三个病灶:缺失电商

2015年天猫“双十一”,达芙妮的电商团队交出了一份日均1000多万的成绩单。尽管如此,相对于达芙妮“流行鞋王”的线下地位,达芙妮在电商的份额可能还不到整个盘子的十分之一。

其实早在2006年,达芙妮就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当时淘宝才成立三年。

2010年前后,达芙妮改变了完全外包电商业务的模式,开始了“全网营销”的创新探索。拥有JD.COM、唯品会、好乐买、乐淘、名鞋库、易迅等十余家网站,她签了代理销售、报销或页面链接的合同,不花推广费,销售额大增,实现了200万元的月业绩,在整个鞋服行业都是走在前列的。

对于年销售数千万双鞋的“大众鞋王”来说,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如何维护这些客户群体,做好客户粘性,带动其他品牌的销售,在线上显然更容易。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达芙妮每年卖出3000万双鞋,每个消费者每年买6双鞋,那么达芙妮一年就有500万会员。如果吸引这些会员在网上买东西,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待深挖的宝藏矿。

换句话说,达芙妮的电商在打通内部资源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通过达芙妮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引导线下会员上线。在网上旗舰店,消费者不仅可以看到达芙妮的产品,还可以选择从低端到高端的十几个品牌。

然而,在2009年之前,达芙妮进入线上市场只是一个试验阶段,她的电子商务业务仍然由外包团队完成。2009年,随着内地市场电商的发展,达芙妮开始成立自营电商公司“爱黛”,并将电商战略分为两部分:一是女性平台战略,专注于女性社区的打造;另一种是鞋类的营销,利用品牌优势进行全网营销,针对线上市场开发网络专用基金。

然而,看似美好的想法却因为达芙妮集团投资了耀点100而搁浅。

2010年,达芙妮向耀点100投资3000万元。耀点100沿袭了雅虎台湾省的B2C模式,即没有库存,只负责销售。两年后,被寄予厚望的耀点100因资金链断裂、经验不足等问题在一片哗然中倒闭,其成为独立B2C的尝试也宣告失败。

此前,为了扶持耀点100,达芙妮刻意缩减了电商布局,关闭了JD.COM、乐淘等分销渠道。耀点100一倒闭,达芙妮的电商业务就陷入停滞,连续有两位电商高管离职。之后电商部门就没有高层了。虽然没有完全废除,但也只是维持了最低限度的基本运转。

有人觉得达芙妮的电商业务从崛起到巅峰用了5年,从巅峰到衰落只用了10个月。

但是达芙妮错过的不仅仅是这10个月。

直到2014年,达芙妮才在年报中重新强调电商的发展。但是,电商的环境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它一统天下的时候了。之后,达芙妮的店铺年年亏损。2018年,达芙妮营业额同比下滑20.8%,亏损高达9.94亿港元。为了减少损失,达芙妮不得不忍痛继续关店。全年核心品牌关闭销售点941个。

曾经的“大众鞋王”已经很难回归了。

商业模式观察

大润发创始人离职时说:他打败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达芙妮和百丽为了鞋王的位置竞争了几十年,最后还是败给了时代。

工业化时代的鞋企典型模式是批量生产,通过订货会卖给加盟商或直营店,每季度或每半年更新一次。

销售分一线、二线、四线、五线城市,打折消化尾货和库存。

但在新消费时代,不再是规模,而是速度。一个超级品牌服务所有用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少量试错、周转快的新品牌正在一点一点蚕食传统鞋企的用户。

这是工业基因的问题。达芙妮、百丽的产业链服务于规模,新兴的快时尚品牌和全产业链服务于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马云在谈到新零售时曾说过,新零售的核心是从卖商品转向服务消费者。

达芙妮的没落其实就是传统模式的没落,在时代的交替下是必然的。

购买商业模式是一个很大的失败

↓帮你避开商业模式的“坑↓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

傅,陈达风险投资公司管理合伙人

商业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周运成

联合建议

50个商业失败案例,帮你避开商业模式的“坑”。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做一个系统的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熊王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qixiong.com/2785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