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从本周一开始,北京的中小学生进入了在线学习的新阶段——在云端学习新课。此前,市教委已明确春季学期“不补课、不周末、不放暑假”的原则。那么,在除了毕业年级之外的其他年级返校时间还不明确,还需要在家学习的日子里,中小学生如何在云上学习新课呢?
问题1
如何在13周内完成20周的教学计划?
自从延迟开学后,中小学生在家上网学习了两个月。大部分家长反映,学校在这段时间之前真的没有上什么新课程,一直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但是,没有新课的日子并不实际,因为根据之前公布的校历,今年春季学期有20周零5天。如果不是一直上新课,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多学习内容?现在,新的网络课程终于开始了,家长们又开始担心了。学校会不会为了在剩下的13周内完成20周5天的教学计划而急于求成,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线上和线下各有侧重。
王磊,北京第166中学校长
4月13日是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天起,北京市中小学生家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变为根据学期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网上学科教学。也就是说,在这个特殊的春季学期,各中小学要在13周内完成原定20周教学计划的内容,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好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和课程供给的“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上,应优先考虑“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注重科学用眼,积极保护视力”。时间上,保证体育锻炼每天直播一小时,眼保健操每天不少于两次,延长课间休息时间;内容上,兼顾体质、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多渠道供给。学生在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方面的差异比较显著,所以学校在新阶段会特别重视线上教学和线下弹性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上,我校开发了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对疫情防控的科学认识”为主题,依托生物、化学、物理学科,开展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大科学课程。同时整合语文、政治、英语学科,形成人文领域的时政在线课程。
虽然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但学校不能简单压缩教学内容,而应该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有机整合,区分哪些适合线上集体学习,哪些适合学生线下自主学习。以高中历史为例,在线学习侧重于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大单元教学,以时间为线索,保留历史逻辑的完整性,以历史阶段为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分析、解释不同的历史现象;线下学习意在解决线上教学需要垂直延伸的内容。学校会将学生以任务单的形式分配到具体的学习小组或个人,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知识树、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从而避免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内容的重复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简而言之,网络课程是贯通的,也就是构建了知识的结构,巩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线下课程是一体化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学习完成的。两者要科学衔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2
网络课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吗?
一些学生家长反映,自从孩子上了网络课,使用电子产品就“名正言顺”了。一些不省人事的孩子似乎坐在课桌前听网络课。其实只要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玩游戏,刷视频,心思完全不在课堂上,学习效率极差。有家长直言,孩子上课注意力分散固然与自律性差有关,但网络课堂形式单一也是重要原因。现在网络课分为直播课和录播课。直播课比较好,老师可以和学生互动,录制课太死板。基本上把教学生的常态模式照搬到“空中班”,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这样的课成年人都不喜欢,更别说青少年了。新的网络课开课后,课堂能更生动吗?
分割课时以提高注意力
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杨亮
从本周起,中小学开始教授学生网络科目。然而,现在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学习的新鲜感逐渐淡化,家长也不再兼职“班主任”,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课等问题日益突出。那么,线上学科教学后,如何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此,我想提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线学习阶段,师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如课前共享屏幕,为学生播放倒计时3至5分钟的“班级提示”,选择校园风光、班级活动的视频或图片作为背景;课堂上记录学生提问的频率及其回答,表现好的及时鼓励,表现差的课后真诚交流;浏览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付出。
其次,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花的构造》的时候,看了电影《贝拉的奇幻花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基于学校资源录制的各种花的视频,孩子们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云上学习”,重温校园之美,了解更多关于花的知识。此外,学生提前分组完成了解剖花的任务,并在课堂上分享了PPT、分组演示的短视频、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成功解决了网上开展实验教学难的问题。
第三,开展跨学科学习。网络学科教学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更高效的平台。以高一生物课《花的构造》为例。当老师在课堂上引导时,学生被要求寻找描述花的古诗。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学生可以轻松完成任务,无论是“人闲时桂花落,春山夜静空”还是“四月花满人间,山寺桃花开”,都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意境。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实现了生物、汉诗、艺术审美的认知融合。
第四,为了尽可能避免网络教学中可能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一节50分钟的课分为两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少于15分钟,以保证教学质量;老师们适度简化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每个阶段的教学过程,确保核心知识点不遗漏;在课堂上,通过完成学习计划、课堂提问、分组展示等多种互动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在辅助平台上布置练习,并将正确答案反馈给学生并提供错误分析。
问题3
你想报课外班吗?
网络教学开始后,一些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反映,学校网络课内容不够,孩子“吃不饱”,需要多报课外班来补充。他们认为给孩子们一些事情做,让他们多学点东西,比让他们每天在家闲着要好。但同时,父母也很纠结。他们要去学校的线上班,然后报课外班的线上班。孩子们上网太久了,他们的视力令人担忧。另外,孩子还小,整天上网上课会不会有逆反心理?
为孩子设计分层作业
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
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进入疫情防控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新阶段。作为一所小学,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网络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式上,灯市口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云教学+微课指导+人格辅导。教师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家庭和网络学习。对于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老师会提前观看市里提供的“空语文课堂”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补充微课。老师还会设计分层作业,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条件,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批改、分析、总结,然后分层次进行问答,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于其他科目,老师也会提前录制专题综合微课,与学生学习交流。
同时,在线上开设新的班级后,班级的概念会比前一阶段有所加强。教师将继续鼓励和督促学生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小组和班级管理保持家校沟通。
此前,灯市口小学已经向学生公布了整体课程框架、线上学科教学安排、每周课程计划。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学习时间表,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比如每天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充足的睡眠,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发展兴趣爱好等。,希望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做到“今天的工作,今天的完成”。
问题4
考试有什么新花样吗?
中小学生开始在网上学习新课程后,家长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学校将如何考核孩子的学习?在学校,考核很方便,形式也很多。抽查、批改、课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可以循序渐进。但是现在孩子在家上网上课,家长要上班,没法一直监督。孩子学什么能过关?
小程序测验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宋京红
如何评价中小学生进入“网上开新课”阶段后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开始后,考勤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的评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重要时间节点的严格管理,绝不等同于把学生焊接到统一、集中、规范的工业生产线上。因此,三十五中的老师们拒绝“机械地指出底子”,而推崇足智多谋、勇于创新的优质“打卡”。老师指导学生制定“阳光作息表”,建立“个性化时间管理手册”,帮助学生在家开始新学期。每天早晚体检和中午时间,除了健康日报,还有飞单、热点播报、疫情地图、双语激励、时政评论…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正常生活。
流程在节点的严格控制上需要留白。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量身定制“周计划表”。根据必修、选修、拓展等分类课程和学习任务,学生每天线上学习2.5至3.5小时,线下学习1.5至2.5小时。
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质量。三十五中各科借助小程序实现一定频率的客观题课内检测,主观题由学生自行评判,教师把关。这主要是考察在线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高频错题,老师会在学科论坛进行指导。辅导的形式主要是主题分类小组认领,师生录制微课进行分析分享。但与校内学习不同,网络学习是以平台和资源为中心的半开放式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完成什么作品,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分享什么观点,能提出什么问题等等。,都是以全息的形式呈现在学科学习讨论区,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全面、真实、公开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于“在线开设新课程”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要求发生了变化,学生要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分工协作,每个环节都需要提交任务跟踪记录,教师要进行实时指导,完成后再分享在线成果。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文章、视频、音频、PPT、作品展示等等。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的自评互评,学习小组中的分享、协作、探索,团队对学习任务完成的贡献评价都很重要。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小组的分享结果,师生评价和参与分,都会作为学习评价的一部分纳入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新闻扩展
学科融合课预计本月底推出。
北京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健
在此前的两个月“停课”期间,北京学习科学学会通过网络对5万多人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加强网上学习的互动交流,获得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主学习空,希望获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新学期课程安排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预期。
不可否认,在线教学在实施学科整合时面临一些困难,突发的疫情让我们在很多方面措手不及。从北京市整体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区已基本完成学科内容整合的教研指导,但更多区仍在实施过程中。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尤其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学术板块之间的课程整合,缺乏实施指导和技术支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学习科学学会成立了由7个区近20所学校的100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融合先锋队,开展线上教学案例研究。这些教师被分成40多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由3至5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实验组将梳理本学期的“基础、骨干、核心内容”,列出“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组”的学习内容,寻找学科与核心知识内容的交叉点,借鉴国际学习科研的成功案例,确定备课主题,实施实验组集体备课。完成学科整合后,可以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解决线上教学“缺乏互动”和“以知识为中心”的问题,保证60%的线上学习时间完成100%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预计到4月底,实验组就能推出一批成功的课,同时为线上线下教学和课后反思提供指导方法,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熊王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qixiong.com/2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