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第一年,丁利明决定他必须参加研究生考试。
从北京某985大学毕业后,她拿着简历应聘了与经济管理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北京人才很多,但“985”没带多少光环,成绩一般,实习经历一般。多次碰壁后,丁利明去了一家出版公司当编辑。
转行的想法还是很强烈,但是机会很少。
这时,丁利明想到了考研。她一边工作一边考试,辞职考研,继续在另一个目标学校考试。最后她经历了“三战”,考上了研究生。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不断攀升,从201万人上升到2023年的474万人。其中,除了本科新生,像丁利明这样工作后重新考研,甚至多次备战的“大龄研究生”不在少数。
经过职场打磨,“大龄研究生”对读研有了更明确的需求。有的人想换个轨道,有的人想继续提升专业,用学历换取一张理想工作的门票。当他们成功“登陆”的时候,读研真的带来了他们所期待的吗?
进入职场后,“我明白我要考研了。”
大四的时候,丁利明还没有想清楚考研或者工作的事情,所以他想先找份工作。
笼罩在未来上空的迷雾很快散去,露出了现实——学历、专业、实习经历、性别都成了进入职场的门槛。
“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经济管理的人很多。我没有特别强的实习。我需要一个本科以上的职位。如果投简历的人多,我还是倾向于研究生。”丁利明记得,当时简历很多,回应很少。她也觉得性别歧视。有的银行招人,只有几个男生面试。“他们提问的时候会盯着男生看,女生可能只会说几句‘好了,你不用说了’。”
成为出版编辑不到一年,考研的想法就产生了。“我不是一个特别体贴的人。从我以往的经历来看,通过考试实现晋升是我最熟悉的道路,所以我当时选择了考研。”她希望通过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对口的工作。
23岁时,丁利明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目标是“一所任何学经济管理的人都可能想去的名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首战失利。
第二年,她从北京辞职回到四川老家,专心备考。家长不理解,“你毕业就找工作,为什么要考研”;她的生活安排也和父母不一致。“晚上要复习到11点,家里人觉得你睡这么晚,早上不早起,对自己也挺打扰的。”结果“二战”跌出榜单一分。
结果一出来,丁利明就回京找原来的工作,开始了“三战”。目标是换到北京的另一所211金融院校,他的专业从金融学变成了经济学。
“我明白,我只是想考研。”她说。
大多数时候,丁利明6点下班,在公司附近的餐厅吃晚饭,7点半左右回到出租屋,11点左右待在房间看书、洗漱、睡觉。“下班回家,给自己留点时间,包括周末业余时间看书。”她觉得,“那时候没有负担,没有男朋友,不需要谈恋爱。如果下班后太累,可以睡一觉后开始看书。”
有了前两年备考的经验,第三年就轻松了,工作和收入也让她心态平和了。“如果她没考上,她还有工作。”最终,她以一个“还行”的成绩敲开了研究生的门。
准备期间,小洁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每天的计划。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重庆走到北京的小洁,选择了脱离原来的专业。
肖杰在外国语学院主修人力资源管理。她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而是由她的高考成绩决定的。毕业后,她希望成为一名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师。如果她努力工作,多上几节课,月薪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
教学和培训是和学校互补的,也就是说她周一到周五晚上,周末,寒暑假都要补课。工作久了,她开始担心:“结婚后我还要带孩子,和教学培训时间冲突。教学培训只是权宜之计。年轻的时候工作几年,基本都会转行或者上学。而且我工作不稳定,年纪大了。我想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她去国际学校最大的障碍是本科学历。工作第五年,她决定考师范类的研究生。
小洁考研复习时间记录。
作为老师,她有一套复习方法——每次复习都用锁软件锁手机,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看书,理解,重复,重复记忆。她用750个小时把专业课本背了15遍,以30分左右的成绩“上岸”一次。
“当时我并没有把这当成无聊的复习,而是假设自己在做一个实验,看看三个月后能不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萧杰说。2021年9月,她成为北京的教育硕士。
拒绝“盲纸”,“我知道什么对我是必要的”
当“逃避工作”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读研的理由时,“上岸的大龄研究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两三年的读研规划,对学业压力更是游刃有余。
读研究生期间,林幼青看了很多论文。
在成为研究生之前,林幼青的工作是外人羡慕的,朝九晚四,假期很多。2012年7月从小语种专业毕业后,她在外国驻华使馆工作,主要负责两国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工作久了,发现自己在各种琐事中徘徊,工作内容同质化严重,晋升受限空。抱着“寻求专业突破,开拓工作新思路”的想法,2017年,她考上了上海某211院校的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生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从语言到新闻,她接触的都是与工作不同的东西,喜欢简单纯粹的学术讨论。
有一次,她和室友在校园里散步,遇到了一个通信专业的学生。这位同学突然带着他们开始了一篇论文,介绍她的研究方法和整体思路,而她和室友则各抒己见,给出建议。
路上的这个小插曲,让林幼青现在记忆犹新。“我觉得这个讨论很有意思。之前很久没有和别人有过这种交流了。我真的很喜欢大家纯粹的讨论一个问题,不涉及任何利益或顾虑,简单的就问题自由交流。我也喜欢各种小组会议和讨论。”
林幼青从图书馆借的专业书。
当然,做研究和写论文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刻,但是工作之后,她觉得自己更能承受压力,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更平和。林幼青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遇到不顺心或者解决不了的事情,会很焦虑,很烦躁。25岁以后,看事情的角度变了,但是读研没有太大压力。“我没有给自己设定特别远的目标。我只是想找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来拓展自己。”
想进国际学校的小洁,有条不紊的按照自己的计划。
“研究生期间,我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去瞎卷,到处考一些证书,不管需要不需要。”她说,“不像二十出头的人,我知道什么是我必须的。”
一入学,她就报了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如果你去国际学校教书,你不能只说英语。你必须用英语教其他科目,最好是科学,如数学、物理和化学。我本科专业是经济管理。要学数学,我数学成绩挺好的,所以想拓展这个学科。”
除了学习专业课,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准备教师资格证。“用考研的学习方法,她拿出了考研的态度,老老实实在图书馆复习。”2022年1月,她的笔试和面试都通过了。此前,她还考取了国际教师资格证。“这些证书很有帮助。面试(国际学校)的时候,校长或者学科组负责人都能感觉到这个人很有准备。”
2年硕士,一年上课,第二年实习。在公立学校实习两个多月后,她进入上海一所国际学校教数学和英语。“我感觉挺满意的,同事关系也不错,助教团队也比较完善。我只需要认真备课。”
“读研给了我一个转型的机会。”小洁很幸运,她考上研究生没多久,教培行业遭遇了“双减”。考研给了她充足的转型空间。明年6月毕业后,她会和现在的实习学校签约,研究生学历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
更多的学术筹码,然后呢?
不管读研的初心是什么,毕业时能在想要的领域找到工作是基本需求。但是,新的问题总是会出现。
在读研究生之前,丁利明想去银行或券商。入学后,她发现做科研和去企业的途径有很多,“多选择。”
30岁了,她选择工作时面临的性别问题依然存在,年龄问题更多了。
她想报考北京的公务员,选择了专业岗位。交材料的时候对方问了她的年龄,刚好在年龄上限,然后就让她不收材料了。“有很多研究生想工作后换个轨道或者想升职再考。年龄对读研没有影响,但在应聘某些职位时会受到更多限制。”她说。
但是,有了某著名财经学校的研究生学历,她的选择面毕竟宽了很多。三年里学到的知识,遇到的老师朋友,学校提供的资源,都给她带来了丰富的机会,简历也有了更多的回音。最后她进了一家国企做数据分析,解决了北京户口,收入比出版行业高好几倍。
考研期间,丁利明在研友中听到了很多消息,比如学校情况、研究生经历、考研成功案例等。,这些一直激励着她考研。现在,她充分肯定了自己的选择,但还是建议别人考虑性价比:“在你做这件事情之前,你要知道这件事情最终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了解信息很重要。”
毕竟,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丁利明的工作运气。
2020年的求职季,对于林幼青来说是漫长的。在新冠肺炎爆发的时候,她的简历要么没有回应,要么面试很好但没有消息,要么她不想要这份工作。“我对读研毫无疑问,但还是有些焦虑和压力。感觉自己找准了一个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却始终进不了这个行业的门。”
她虽然是个应届生,但也避免不了她已经30岁了,比一般应届生大很多。“面试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要读研。看来我们很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其实很多单位会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可塑性更强。”年龄和身份在她身上产生了矛盾。
7月份毕业时,她被归为“灵活就业”,但真正的工作还要再等3个月,在事业单位做研究工作。一年后,她跳槽到另一个单位做新闻舆情分析,紧凑但规律。
“与我之前的工作相比,我并不认为它更好。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样更有方向性。在工作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带来思考,某些领域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可能会启发未来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林幼青说,毕业后的几年,她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读完研究生,她觉得可以确定自己想做什么,深入到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方向。
周莹拍摄的校园风景。
接受采访的还有周莹。她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从陕西宝鸡的二本院校毕业后,她离开了公用事业管理专业,自学设计。她在Xi安的一家画室给儿童插画上色,在苏州做衣服,后来去了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新媒体。
2018年,工作遇到瓶颈,攒了些钱,周莹决定读研,学自己喜欢的专业——Xi某211高校的美术硕士。对她来说,读研是为了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满和没有学艺术的遗憾,同时也是希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周莹想,“我选择读硕士是因为我想坚持下去,一口气读完博士,然后去大学当老师。一口气到位。”现实情况是她好像是糊里糊涂进的校园,应该选择设计而不是美术。她读研期间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她在申请博士学位时犹豫不决。
2022年7月毕业,工作很难找。她去了厦门,和以前的老板一起开始做营销工作,几乎和自己的专业无关。她甚至有点恼火:“我不该这么做。我不想把这几年学到的东西丢掉。”
现在,她正在等待一份家教的工作机会,因为工资相当可观。如果一直没有回复,她打算年底回家,看看下一步怎么办。
(应受访者要求,丁利明、肖捷、林幼青、周莹均为化名。)
资料来源:报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熊王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qixiong.com/2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