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市场3万亿,只有厂牌没有品牌,下一片蓝海在哪?
10月28日晚间,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新增两起诉讼案件。至此,该公司已涉及诉讼案件58起,涉案金额5.3亿元。
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商品企划师 潘俊潘军,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商品策划人。
此外,截至目前,共冻结公司下属银行账户144个,冻结17家子公司股权,查封总价值约17.04亿元的4处房产。
从当年拥有9000多家门店的女装巨头到债台高筑的神坛,“中国ZARA”拉夏贝尔只用了三年时间。
债务堆积如山
拉夏贝尔公告显示,今年9月29日至10月26日,公司旗下新增诉讼案件2起,涉案金额约184万元。
第一个案例是销售合同纠纷。2019年11月1日,原告金丝猴集团威海服装有限公司与新疆恒鼎国际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加工合同,为其加工品牌服装。但原告供货后,新疆恒鼎国际拖欠部分货款,经三方协商,债务全部转移至新疆通荣服饰有限公司。截至今年8月2日,原告向乌鲁木齐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新疆荣荣服饰支付货款101.43万元、利息8.35万元、诉讼费和诉讼费用4万元。
第二种情况是租赁合同纠纷。2015年11月,原告凯丹置地(大连)有限公司将大连凯丹广场一间1446.16平方米的商铺租赁给上海拉夏贝尔休闲服饰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租赁协议。但自2020年3月上海拉夏贝尔开始拖欠合同款后,原告于今年9月13日向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上海拉夏贝尔支付约25.23万元合同款、30万元合同解除违约金、2.7万元律师费及诉讼费用。
截至目前,公司涉及未结/未决诉讼案件58件,未决诉讼案件涉及金额约5.3亿元。其中,租赁合同纠纷16起,票据债权纠纷14起。金额最大的是担保合同纠纷,涉及金额高达3.11亿元。
截至目前,受金融借款纠纷、施工合同纠纷等31起诉讼的影响,公司4处房产被查封。截至今年9月30日,这些被查封的房产账面价值合计约17.01亿元。
此外,截至今年10月26日,共冻结公司及子公司银行账户144个,总金额约1.26亿元。其中a股募集资金账户43.82万元,h股募集资金账户2,404.59元。
因公司涉及诉讼案件,公司17家子公司股权被冻结,共涉及执行金额约6.73亿元。
对此,拉夏贝尔在公告中表示,涉及诉讼和资产冻结的事项一般对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不排除未来公司其他资产可能被冻结。而且由于公司涉及的诉讼金额较高,可能导致公司融资能力下降,加剧公司资金紧张。
高层更替频繁,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2.89亿。
人事方面,今年以来,拉夏贝尔高管变动频繁。
今年1月,拉夏贝尔董事长段雪峰辞职,张颖当选新董事长。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段雪峰刚刚被拉夏贝尔原控制人邢家兴推举,但不久后又被邢家兴提出罢免。对此,邢家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段雪峰被选上位是希望他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协调招商政策的执行,但这些都没有取得进展,段也不想走,只能被免职。
今年2月,董事长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调任吴担任。
然而,今年5月,董事长吴和独立董事递交了辞呈。
今年6月,张馨被任命为第四届董事会主席,并将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张馨的另一个身份是文盛资产股权投资部副总经理。
据了解,文盛资产主要从事金融不良资产的投资管理。今年3月起,上海奇金及其一致行动人文盛资产通过司法拍卖方式竞得拉夏贝尔相应股份。三季报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文盛资产直接持有拉夏贝尔股份21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49%;上海奇金持有拉夏贝尔85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62%。
但由于两家公司之前的业务都没有涉足服装行业,自文盛资产“入主”拉夏贝尔后,拉夏贝尔的业绩似乎还没有迎来“转机”。
拉夏贝尔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65亿,同比去年下降78.1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2.8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8亿元有所收窄。基本每股收益为-0.53元,去年同期为-1,520.0元。
实体店集中倒闭的根本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拉夏贝尔的遭遇并不是个例。2010-2016年,是国内服装运动企业发展的高峰期。当时几乎各大品牌都卖得很好,这也导致各企业采取广货无限扩张的经营策略。
当时传统服装企业每卖出一件服装,就要预留2.5件存货用于资产周转,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到今天。
截至今年6月,马森、七匹狼、雅戈尔等国产品牌积压量分别为32亿、12.64亿、12.7亿。
现在有了电商平台的支持,可以更早的减少库存。当年国内的库存只能靠扩张门店来降低。
一旦因为新时尚服装的兴起导致销量减少,就只能通过降价打折来清仓,这也给各大品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拉夏贝尔因为没有逃脱这条法律,被迫背负巨额债务。为了解决高额债务,拉夏贝尔正在模仿南极人,通过制作服装销售吊牌来维持企业的运转。
现在拉夏贝尔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其营收约为2.78亿元,利润亏损2.37亿元。截至今年10月9日,拉夏贝尔市值约13亿元,比刚刚上市的120亿缩水近10倍。
中国没有服装巨头。
可惜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还没有一个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
14亿人口支撑了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却没有孕育出全球品牌,不能说是神话。
中国服装市场3万亿,最丰厚的利润都被国外品牌抢走了。在运动服饰赛道,耐克和阿迪达斯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而在快时尚领域,优衣库、Zara、H&等;m分为三部分。从女装到男装,从大众市场到高溢价赛道,国际品牌都有优势。
借力中国市场,优衣库一飞冲天。今年2月17日,优衣库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超过Zara母公司Inditex,登上全球服装行业的宝座。
2020财年,优衣库大中华区营收贡献占比22.7%,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场,份额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8月底,中国优衣库门店数量首次超过日本。
除了优衣库,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许多海外品牌的核心增长引擎。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安德玛等。在国内服装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也实现了逆势增长。
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的强劲复苏挽救了高端奢侈品牌惨淡的营收。Moncler、Canada Goose、、、爱马仕、LV都抓住了中国的“命脉”,加速线上线下布局。
国际大牌有赚钱的本事,进一步反映了国产品牌惨淡的人气。
中国服装行业增速连续五年下滑,国产品牌集体走下坡路。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收入预计蒸发2000亿元,且下滑加剧。
一组数据反映了严峻的现实: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占GDP比重1.3%,整体规模萎缩11.3%;利润总额640.4亿元,大幅下降21.3%;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亏损额高达23.16%,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2.41%。
这一年,中国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1.3万家,比上年减少576家;累计服装产量223.73亿件,同比下降7.65%。
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国内服装行业的现状都是一言难尽:
或者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
80后记忆中的美特斯邦威邦威、Pure、真维斯、佐丹奴、七匹狼等老品牌纷纷倒下。
美特斯邦威邦威年复一年遭受巨大损失,出售资产以求生存,拉夏贝尔重复了类似的命运。真维斯进入破产清算。
还是偏离了服装的主轨道。
贵人鸟曾是“a股体育品牌第一股”,总市值427亿元。上市后疯狂收购体育产业。现在,它陷入了重组风暴,其创始人林天福已被限制支出。
杉杉股份转型生产新能源锂电池,2020年彻底出售服装业务。此前,2018年,服装板块“杉杉品牌”分拆在香港上市,业绩每况愈下,成为边缘玩家。
同为宁波企业的雅戈尔跨界进入房地产和投资,服装贡献利润排名第三。Wind数据显示,22年来,雅戈尔通过炒股获利约400亿元,远超服装主业。
虽然在2018年股东大会上,雅戈尔明确提到要回归服装主业,但服装业务却一再缩水。其董事长李如成曾语出惊人,“如果主业不是主业,赚钱就是我的主业。”
2011年朗姿股份上市后,业绩逐年下滑,向童装、化妆品转型也无济于事。2016年,其转型医美迅速站上风口浪尖,股价飙升,但业绩并不稳定,主营业务也成了鸡肋。
或者迷失在多品牌战略中。
美特斯邦威邦威、拉夏贝尔、因曼、喜鹊、七匹狼等。都因多品牌扩张而陷入滑铁卢。
要么安于现状,专注小众和个性化市场,缺乏成长为巨头的基因。
无论是高端女装,还是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品牌,都处于一个角落,很容易被潮流的变化所干扰。看似百花齐放,实则能打的寥寥无几。
如果所有洋品牌都被封杀,国产品牌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为什么这场本来可以打赢的战争失败了?
事实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服装制造工厂,本应在全球服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恰逢全球纺织制造中心的迁移潮,于是中国接替日本,凭借劳动力等红利逐渐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
此外,原材料来源丰富,棉、麻、毛、丝产量大,区域集中,为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服装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贯穿纺织原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现代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目前,我国已形成60多个大型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这五个东部沿海省份占据了服装产量的70%以上。
现在中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厂商有神州国际、鲁泰纺织、建生集团等,主要业务是为巨头代工。
神州国际通过绑定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彪马等行业龙头,与Lululemon、斐乐等优质客户紧密合作,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隐形“首富”。其创始人马建荣身价800亿元。
没有神州国际为代表的中国产业链,包括优衣库、Zara母公司Inditex、耐克、付伟集团、爱马仕、安德玛、加拿大鹅等巨头都不会腾飞。
有业内人士评价,“中国消费领域没有品牌,只有品牌。”多可怜啊。
神州国际不甘心只给别人做嫁衣。2010年推出“马尾”品牌,最终因服装零售利润率低而落败。
而另一个非典型服装巨头安踏,则致力于通过“蛇吞象”的反向并购,推动“高端洋品牌”的落地,牢牢占据国内运动品牌的领先地位。
2019年3月,安踏完成对欧洲体育巨头Amer Sports的收购,创下体育领域最大的中国收购案纪录。
截至目前,安踏拥有菲洛、小小牛、迪桑特、科龙等13个国际品牌,以及阿玛芬旗下的始祖鸟、松拓等顶级品牌,正在全面奔向中高端赛道。
2020年,安踏业绩喜人,年净利润首次超越阿迪达斯。但斐乐对业绩的贡献逐年增加,2020年超越安踏主品牌,再次证明了自主品牌的软肋。
自主品牌输在了哪里?
中国的服装市场广阔、多样且瞬息万变。在这片红海中,企业的长久成功不在于低成本的大规模复制,而在于久经考验的品牌故事、极具辨识度的品牌调性和创意设计。
服装行业是一个复杂的上下游链条,环环相扣。透过表面的繁荣,从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人才团队、供应链、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首先,在硬实力方面,我国自主品牌设计和研发能力较弱;对市场不敏感,产销分离,这使得高库存容易触礁;企业管理层热衷于赚快钱,不够专注。
1.生产端,国内很多自主品牌的服装没有灵魂,体现在两个方面:面料粗糙,没有设计感。
正是因为中国的服装市场如此巨大,所以国产品牌不需要成为大牌。他们吃一小块市场就能过得很好,原创设计师却很难生存。
流行趋势是不断变化的,这些企业尽力跟随它们。哪里有时间去挖掘空他们的心思去磨炼自己的品牌,或者投入巨资去开发新产品新面料?
2.在销售方面,大部分自主品牌都是通过加入体系来跑马圈地,但也陷入了噩梦。
加盟制虽然能很快大展拳脚,但无法准确预测市场未来走势,让企业产生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错觉,而消费者并不买账。品牌不得不打折销售,但下滑加剧,让企业进退两难。
曾经称霸服装行业的美特斯邦威邦威因为高库存而倒闭,“库存之王”蓝海屋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2020年前三季度,蓝海之家存货达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资产占比近三分之一。美特斯邦威邦威库存18.5亿元,占其资产的30%。
他们或许可以向以“零库存”著称的优衣库学习:优衣库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83.72天,其秘诀在于精细化的库存管理。员工会以7天为单位跟踪数据,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控制库存。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无疑需要巨大的投入。
3.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我国服装企业多为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经营风险较大。
大多数服装企业主热衷于赚快钱。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很多,但很多公司研发投入并不大,但短期利益至上,品牌和渠道也在追求短平快。
他们一旦圈钱,就开始多元化,进入暴利行业,主业就放在一边了。而服装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案例较少,多轨经营风险较大。“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很容易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些企业即使能抵御外界的诱惑,也必然会大举扩张,高库存、高租金,陷入品牌老化、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其次,在软实力方面,国际资本控制着中国时尚市场的话语权。
现代服装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国内服装发展历史短,不足以支撑一个百年品牌。在品牌力建设方面,国内自主品牌大多以大众市场为主,甚至是三四级市场。品牌形象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多为粗放式,与国际品牌相差甚远。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弱势地位源于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主流时尚舆论一直被西方资本控制。
早在1979年,皮尔·卡丹就来到中国,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演出。“他直接把法国人的审美植入了当时在追求生活享受和审美上还是一张白纸的中国人的脑子里。”
1988年,法国ELLE杂志《时尚花园》中文版成功推出,成为第一本进入中国的时尚杂志。
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多数奢侈品牌已经进入中国。IDG投资中国本土时尚集团,引进美国出版集团赫斯特旗下品牌,如《COSMO》《Esquire》《BAZAAR》等。洪晃认为,从那以后,中国女性的审美就完全西化了。
2005年,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头部刊物《VOGUE》进入中国。
“之后,中国的时尚舆论受到海外媒体的严密控制,这些海外媒体与海外快时尚公司的总部密切合作,导致中国服装品牌的生存与本土杂志之间受到严重挤压。”洪晃说,这也是类似“新疆棉”的事情发生时,中国时尚舆论集体失声的原因。
国内运动、流行服装品牌将显著受益:运动服饰赛道高度繁荣,安踏、李宁有望加速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流行服装有国产替代趋势,蓝海屋、马森、太平鸟有望争夺H &;m、优衣库、Zara市场份额;高端服装品牌认知度有所提升,碧音乐芬、苏迪时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潮的兴起早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内服装消费市场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国货越来越受到Z世代的欢迎。他们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而是青睐高品质的国货,以提升国内快时尚品牌的竞争力。
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海外市场接受度的提高,促使中国品牌奋起直追,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出海机遇。
乘风破浪的品牌有李宁、安踏、波司登、太平鸟男装。他们登上国际时装周,与设计大咖合作,推出IP联名款,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商务时尚Lily早在2005年就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新秀UR也在2018年奔赴东南亚和英国,迎战快时尚巨头Zara。
虽然H & ampM事件给国产服装品牌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反击机会。但是,要想真正成为跨越周期的全球品牌,终极秘诀只有两个字——专注。
波司登曾经在多元化上跌跌撞撞。2007年上市后,开始进行“四季全品类”的布局。导致其2015年净利润缩水至1.32亿元。
危急之下,波司登不得不收缩战线,大规模关店,重新聚焦2018年羽绒服主业。
此后,波司登在技术、品质、设计等方面内外兼修,不断努力,变身时尚品牌,畅销72个国家,成为新一代“国货之光”。
2020年上半年,波司登收入46.6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主营业务羽绒服收入增长18%,占比64.1%;多元化服装业务仅占0.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EP雅莹也是以匠心浸淫于服装行业。作为中国高端女装的领导者,EP雅莹30年来一直专注于女装,坚持高端奢华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将东方美学元素解构为现代服装科技,以创新设计不断为品牌注入活力。它的产品不仅仅是传统元素的简单叠加,更是像丝绸一样的艺术品。
2018年,EP雅莹销售额达到57亿元,开始进军海外,成为国际化的现代时尚集团。
依托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中国快时尚电商SheIn也成为美国年轻人的第二大电商最爱,仅次于亚马逊。
水和鱼都很大。未来10年,每个子行业都有机会产生国际化的国产品牌。
国内服装创业者要抓住机会争口气!
-中国基金报、人民国货项目、好奇财经、中国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熊王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qixiong.com/30229.html